课堂上“积极互动”怎么“动”?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互动”,那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应该是动脑思维、动手实践、动情体验。
动脑思维
知识和技能既是教学过程的本体又是载体。作为本体,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建构头脑中认知体系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必须经个人独立思考而完成。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在问题情景中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思考,则认知体系将得以丰富和完善,这也正是教育使人智慧的实质所在。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看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独立的思考问题,有没有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递新信息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捕捉指导和点拨的最佳时机,并使指导和点拨做到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快速的思维,因此课堂教学是一种高强度并且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的高强度在于思维的快速和敏捷,它的创造在于总是在面对新的问题。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动脑思维呢?我认为教师要在如下的两个环节上下功夫。
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下功夫。课堂教学就怕“空对空”,怕老师用自己熟悉的学科术语、用编排好的符号语言描述自己头脑中已建立好的情景。学生一旦不能建立相应的问题情景,就无法作出选择与判断,学生的思维要么盲目,要么中断。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做出无奈的选择,那就是放弃意义学习。创设问题情景可利用教学实验、多媒体视频技术、多媒体音频技术、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等。创设的问题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利于学生获得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做深入的思考、有供学生进行假设、猜想的空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例如:在高一物理必修教材中《超重和失重》的一节内容里,有人站在升降机台秤上的例子。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全班同学站在电梯中的台秤上进行亲身体验。一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做了一个视频,记录了一个学生从进入电梯、站到台秤上、电梯启动、匀速上升、减速上升和加速下降、匀速下降、减速下降的全过程中台秤读数的变化情况。上课时进行播放,学生看到这个情景觉得很亲切,学生经过观察、分析、总结最后概括出读数大于重力和小于重力的规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引发学生做深入的思考上下功夫。创设情景后,学生会有解决问题的期待,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提出能够引发学生做深入思考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给学生思考和判断的时间,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否则事倍功半。
动手实践
教学经验和认知心理学都告诉我们,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
动手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动手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基础。自然界的物质是无言的,但可从实验中收集信息,经过整理和归纳发现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因此实验是重要的探究方法,是重要的认知手段。
动手笔记。上课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手做笔记,笔记不仅是将重要的内容记下来,更重要的是笔记的过程是将反应及眼睛和耳朵与手协调的过程。眼到、手到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现在不少的中学生做事马马虎虎,仅是一个表面现象,马虎的实质是学习能力低下,是眼睛与手的协调与配合差。
动手查询。学生可以通过动手上网查询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使计算机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成为学生探究问题的工具。
动口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很重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忆在交流中自己所说的内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同时使学生增强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动手实验,动手板书,动手操作计算机,动手辅导学生等,是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动情体验
生动而又有活力的课堂一定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能获得各种体验,心理会得到安全感与满足感,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愿望。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教师备课时就已悄然存在了,因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想清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方案。最佳方案形成时,教师会有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是这个内容和方法感动了自己。课上和同学交流感动过自己的内容时,教师愉悦的状态、采用的最佳方法一定能够感染学生。
《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8日第5版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 孙际芳 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陶昌宏